關於電影相關的東西這裡就不多寫,寫這篇最主要就是看完這部電影在歸屬感上面讓我感觸良多。

  在宜蘭出生的我,在懵懵懂懂就離開了宜蘭,在十八歲以前,宜蘭對我來說只是一個英文字母G的代號,直到那年發現自己是父母領養的,才發覺到原來宜蘭不單單是G那麼簡單,在英文字母的背後還藏著許多我不了解的事情。這秘密一直埋藏在我養父母的心中,我也從來不提,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告訴我,但是有意無意的話語讓我猜測是否是有意無意的對我透落,又或著是我想太多。

   我從來不覺得知道這些事情又有甚麼了不起的,直到二十歲的那年,老爸語重心長的跟我說了我身世的故事。才從養父母身上了解了一些有關親生父母的片面。這錯亂了我這幾十年的歸屬感,卻在這一刻有了一些變化,我一直自己認為這並沒有什麼,但是我卻不斷的從中間發現了有許多事情慢慢變得不同。

   養父是外省人,養母則是客家人,一直認為跟養父親友或者是養母親戚輩的隔閡是因為自己的個性使然,才知道原來那是一種排外,那年聽到那消息對我來說沒有甚麼高興或是難過,充其量只是知道一件事情,我沒有問太多,只有問當初為什麼會給他們領養,養父只說因為那裡的觀念是女孩子比較會賺錢,而養父母年事已高膝下無子,所以就把那時候病懨懨的我領養走。故事淡淡的,我也不想去問太多,這唐突的告白造成我與養父母之間有一層好似看不見的隔閡,那年我離開台北去念書,慢慢的我回到台北的時間也變的越來越少。

   很多人即使成年後都不知道自己的價值,但是我在還沒滿一歲的時候就已經有個價錢了,「十萬」我的成交價。我甚至不知到哪年跟養父母親離開宜蘭,離開這出生的地方,但是往後的二十幾年我也沒再踏入故鄉一次。也許是因為從沒有記憶前就離家,即便年紀小,但是我是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也因此長大我四處奔波,尤其在我成年後,我還沒有在任何一個地點待過三年以上。也許你會說三年也不短了,但是又有幾個人能這樣,我不想歸咎任何責任在這上面,但是我很清楚,我單純的只是缺乏歸屬感。「我想那些旅行其實是一種探索,試著尋找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




  幾年後我回到宜蘭,跟當時在身邊的女孩一起回到這地方。我以為來了這裡會有什麼不同,地親血親,我全然沒有特殊的感覺,一個雪山隧道來了這裡,如同過了自強隧道到了士林,那麼的...「簡單」,甚至用這詞來形容都太複雜了。來到這裡的我沒有太多的印象,一切都是那麼陌生,沒有任何靈光一閃的感動或是任何的感覺,原來在怎麼樣血親,也是會因為時間而慢慢消逝。終於那三天兩夜的行程沒有給我太多驚喜,原來人生就是這樣,不像是電影,沒有配樂,沒有特別的旁白,你甚至還不是用雙腳踏上這個地方。

 

  又是幾年過去,因為工作又踏上這土地,這次卻沒有什麼太多的想法。當年所謂的固執,像是被事間的俗務給沖淡,才幾年的時間,當時的情緒蕩然無存,那又更何況是二十幾年的情感與血緣關係。對於這塊土地我釋懷了,沒有太多的眷戀。那山山水水真的就只是山山水水了,對於戶籍謄本上面的內容,也漸漸隨著年紀從腦海中淡忘。我想不管如何,當我成為這個家的一份子,那我就是屬於這裡了,落地生根大概就是指這種意思吧!?


我這樣想著,一直到我外婆去世那時候。我在殯儀館見他最後一面,瘦小又乾黃的面孔,我卻沒有悲傷。腦袋裡面想著的是外面的大噢,以及養母的心情,我也許是整個家族為一個可以靜靜看著靈堂景象的人,仔細看每個親戚的外表,不只是聽她們嘴巴裡面的口語,還理性的去分析他們言語背後的意義。

那晚我迷失了,雖然落地了,但是我並沒有在這裡萌芽。我開始思考那家族存在的意義又在哪裡,看過了許多電影、聽過了許多故事,那家族甚至這個家庭存再在我心中的意義又是什麼?!那把這樣的角色放在這地方的意義又是什麼?!我越來越不懂,越大越不懂~


   那天看完《蝴蝶》這部片,我突然心有戚戚焉,我和片中的主角八根子扯不上關係,而我的生活也跟他沒有太多的雷同。為一扯得上關係的可能就只有我們都在尋找歸屬感,與同樣的土地,我們對他熟悉又陌生,但是「故鄉」兩字像是烙印般的就烙印在我們身上,不管到哪哩,我們都是外來人,即便回到出生的地方,我們還是外來人,對土地我們沒辦法苛求,但是我們也沒辦法對自己苛求。只能希望開心的來就開新的走,也許在哪個地方可以找到自己的靈魂,或是屬於自己的角落。可惜片裡的他迷失了,而自己,最後也迷失在現實,唯一的差別在於最後的他失控了,而卻僅在失控邊緣徘徊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波卡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