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去西門日新觀賞《賽德克巴萊》,11點的場次除了前三排外整場幾乎坐滿,在兩三年前很難想像國片也能有這樣的榮景,也不外乎許多人對未來國片的榮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自《海角七號》起,國片不再淪落為小眾市場,雖然少數的人認為進場看國片是基於一種愛國行為,但是如果今天國片不精采,拍得不好看,我想那令人亮眼的票房成績也頂多在首周就告終了,更惶恐其實同檔期也有許多好萊塢熱門電影。

這篇並不是要跟大家聊國片票房,或是國片拍得如何,如同標題,這是一篇介紹許多導演跨界的作品。為何要跨界?!相較於魏德聖、林育賢等近期賣座國片導演,台灣其實一直有許多的電影導演在為電影圈做努力,但是早些年國片市場不如近年繁榮,許多導演在拍完一部電影以後,都很難再籌措新的資金拍攝下一部作品,更惶恐還有許多導演,甚至連一部電影作品都難以籌資拍攝。

也因為市場與投資環境的關係,台灣導演相較於歐美甚至是香港,都缺乏一個可以磨練的舞台與空間,讓許多導演在第一部作品鎩羽而歸後,就消失在這個圈子之中。為了磨練自己的技巧,以及累積自己的作品,電影導演跨界廣告與MV成了另外一個自我磨練以及發揮的舞台,於是這邊找了幾部台灣電影導演跨界的作品給大家看看。

雖然電視、電影與MV、廣告在本質上有許多不同,即便是知名的MV導演周格泰也曾經在座談會說「MV很膚淺」、「很商業」,但是許多導演卻藉著MV拍攝慢慢塑造自己在影像、敘事上的風格。所以今天找了幾位電影跨界MV拍攝的台灣新銳導演的作品,分享給大家,看看是否在MV中也能看到它們影像上的風格與特色。

 
柯孟融
 
代表作品:絕命派對

以學生短片《鬼印》在網路上一炮而紅,25歲拍攝個人第一支商業長片《絕命派對》,近年來除了拍攝MV、廣告,也參予影像剪輯的工作(《那些年我們追的女孩》電影預告即出自他手),與同工作室夥伴林暐智以短片之姿獲【2011台北電影節最佳剪輯獎】。
 
許哲珮:蠅

 




陳映蓉
 
代表作品:十七歲的天空、國士無雙

2004年在那個國片低靡不振的年代,以一片同志喜劇《十七歲的天空》創下全台八百萬的票房成績,兩年後推出一部描寫詐騙集團的新作《國士無雙》。
 
張信哲:逃生
 




林孝謙
 
代表作品:與愛離別、街角小王子

2005年執導《自由大道》獲得金穗獎首獎,2009年推出第一部電影長片作品《街角小王子》,2011作品《與愛離別》入圍日本【Skip City影展】,近期新作《愛的麵包魂》。




鄭乃方
 
代表作品:我19歲

第一位獲得新聞局長片輔導金的學生導演,2010推出首部電影長片《我19歲》 




陳正道
 
代表作品:盛夏光年、宅變
 
2002《距離》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劇情片,2004年作品《狂放》獲電影短片及紀錄長片輔導金補助及入選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單元。第一部長片電影《宅變》營造出不同以往台灣驚悚片風格作品,該片也入圍釜山影展及亞太影展的肯定。2006年的《盛夏光年》更獲得國內外眾多影展、獎項肯定。
 



鄭有傑
 
代表作品:陽陽、他們在畢業前夕爆炸


2000年短片作品《私顏》獲得眾多獎項的肯定,而後作品《石碇的夏天》、《愛我在今宵》、《海巡尖兵》等在國內外影展、獎項都有不錯的成績。第一部長片作品《一年之初》不但獲得國內外眾多影展的肯定,還拿下當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2009年的《陽陽》及2011年的《他們在畢業前夕爆炸》都有很好的評價。 
 



林書宇
 
代表作品:九降風、星空

憑藉的《九降風》一炮而紅,該片拿下【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新作耗資上億改編幾米繪本的《星空》入圍【釜山影展】,該片將於今年年底在台灣上映。




沈可尚
 
代表作品:茱麗葉、遙遠星球的孩子

1999年作品《與山》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而後短片《向日葵的聲音》、《一張紙鈔》、《神的孩子》及紀錄片《浮球》、《誰來釣魚》、《噤聲三角》、《親愛的,那天我的大提琴沈默了》都獲得國內外獎項及影展的肯定,2009年紀錄片《野球孩子》獲得【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2010年推出以三段劇情三位導演執導的電影作品《茱麗葉》。

 



連奕琦
 
代表作品:命運化妝師

2006年《靜悄悄的幸福》獲新聞局短片輔導金,2008年短片《如果某人在乎某事》獲【Fun攝北縣首獎】,2011年推出電影長片《命運化妝師》入圍國內外多項影展大獎,全台累積票房突破千萬。
 



李芸嬋
 
代表作品:人魚朵朵、背著你跳舞

2005年以短片《神奇洗衣機》拿下【金馬獎最佳短片】,2006年推出首部長片作品《人魚朵朵》入圍【夏威夷國際影展】及【亞太影展】,2007年推出電影長片《基因決定我愛你》,2010年推出最新作品《背著你跳舞》。

   


上述挑選了十位台灣新銳導演,以及他們的MV作品,在台灣電影導演、廣告導演、電視導演及MV導演的分野其實不如國外,所以基本上挑選出來的導演,是一句我自己個人的感覺以及詢問朋友對於這個導演的感覺去定義,並沒有絕對。而每位導演皆為1970年後出生,雖然並非每位都大紅大紫,但是大多都有影片拍攝的經驗,而且相較於現今線上成名已久的導演更有未來性。

今年是台灣電影界近十年來成績最亮眼的一年,除了從業者外,更多投資者也嗅到國片的引響力以及商機,很多人認為這波國片狂潮可以推動台灣沉寂已久的電影產業,也期待能有機會看到更多上述導演的電影新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波卡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