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Star Trek(還是有點觸及劇情)

提到星際爭霸戰,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創始人金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本名尤金衛斯里羅登貝瑞Eugene Wesley Roddenberry),羅登貝瑞的父親是名警察,當初為了追隨父親的腳步,曾在警校就讀三年,而後他的學術興趣轉向航空科學,並且考上私人飛行執照。1941年羅登貝瑞進入美國航空隊服役,於太平洋站區服役,軍銜為少尉,也因為表現優異,服役期間獲頒飛行優異十字勳章及航空勳章。

退役後,羅登貝瑞加入進入泛美航空擔任客機駕駛,爾後又在洛杉磯警局擔任警官,在《星際爭霸戰》之前他也幫電視影集寫過不少受歡迎的劇本,因為興趣也開始著手一些科幻影集的創作,只可惜都沒有成功。從他的生涯背景可以看出,就讀航空科學,奠定了他對外太空未知的世界的概念與憧憬,而在服役的期間的經歷,也成為之後星際爭霸戰的骨架,不論是故事的內容以及,一些腳色設定上,其實跟當時的社會與世界觀都有相當影射,也因此這系列電影及影集,最後會深深吸引大群觀眾與影迷,最主要是在一個天馬行空的故事上,他有一定層度的社會隱喻以及人文歷史的概念注入戲中,從此看出這部作品的成功其實並非偶然。

1964
年羅登貝爾與德西路電視公司(此公司就是買下早期八大電影公司之一雷電華RKO的公司)簽訂一份三年期的的合約,於是《星際爭霸戰》的構想慢慢呼之欲出。起初羅登貝爾最原始的構想,主角色定為約克號的羅伯特艾波,但是最後還是決定改為克里斯多夫派克(也就是企業號的第二位船長,在這次《星際爭霸戰》新作中是頗為重要的關鍵腳色)擔當,在幾經修改跟設計後,第一個試撥章節「The Cage」在1964年完成。

對於當時社會的衝擊

《星際爭霸戰》即便放在四十多年後的現在,不論是在人文、科學上依舊有許多先進的概念,也常常聽說許多美國科學家、太空學家,其實從小就是受到《星際爭霸戰》的影響頗深,實在很難想像,一部電視影集居然會有那麼大的影響,但是這些新觀點在當年其實並非完全被社會給接受。在那年代的美國不論是種族論點及女權主義其實都尚未發展完全,所以很多觀念甚至在還沒被放映前就被刪減。在影集中由半人扮外星人的史巴克擔任艦中要職,有女性擔任大副(後來這腳色在正式版本中被撤換),而主要演員除了美裔人演員外,還有加入非裔、日裔甚至是俄裔(那時正式冷戰時代)演員,這對當時的社會是一種很大的衝擊,但是也可以從此看出早再四十年前,羅登貝爾就很具地球村及全球化等先進概念。雖說如此當時某些美國還有許多地區還實行種族隔離的美國,這樣的概念,對當時社會輿論的衝擊也是超乎想像中的大,像是片中各種族之間,被認為影射當時冷戰時的美國與蘇聯以及各國之間敏感的關係,更重要的是種族與女性主義的社會觀點,尤其是片中黑人女星尼雪兒尼可拉斯當初因為輿論的關係想要辭演,但是卻被美國黑人民權英雄馬丁路德金博士勸退,他認為尼可拉斯在《星》片中的腳色是黑人平權的一個有力的推廣點。從此可知《星》片當年的影響力,不單單只是在戲劇這方面,對於美國社會的衝擊其實是無遠弗屆的。

如同剛剛前述,電影在劇情、腳色安排充滿了話題性。當年德西路公司製作好這部試撥章節「The Cage」給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但是卻被拒絕,該公司反而選擇較為主流的《星際迷航Lost in Space》(這部作品在1998年搬上大螢幕,片名為《LIS太空號》,廣為人知的事蹟是上映後把為期多週票房冠軍的《鐵達尼號》擠下票房冠軍的位置)。而轉向給全國廣播公司(NBC)一開始也遭受回絕,但是此片卻讓NBC高層主管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NBC決定支持這系列繼續拍攝下去,而成為一個完整的系列,而「The Cage」版本並未撥出,而是做了修改,前面提到女性大副的腳色被刪減,而原本許多原作的腳色也被做更換,最後定案的版本就是現在我們所知的腳色設定。雖說如此「The Cage」也被修剪到正式影集中的「The Menagerie」之中,成為原本主角派克船長的回憶。 


正式上映

1966
98日《星》劇在NBC首播,但是並未一砲而紅,影集推出後收視率低迷,連帶影響廣告收入不佳,在第二季推出時,便傳出停撥的噩耗,但是在影迷的連署活動下,影集還是延續到第三季,但是卻改為禮拜五晚上冷門時段,雖說如此,這部影集最後還是因為收視率不佳,在第三季的時候就告一段落,為期79集,最後一集在196963日撥出。這看似失敗的結果,並未掩蓋這部作品的偉大,之後電視台在容易開發潛在觀眾的時段重撥,卻受到超乎想像的迴響,重新造成一股遲來的《星》劇熱潮,即便如此,《星》劇儼然成為一個新的風潮,但是此劇並沒有因此發成出來第四季,但此劇在人文、社會上的影響,也被「TV Guide」選為「史上25大人文影集」第一名,而在「金氏世界紀錄」更有許多遊此劇延伸而出的紀錄。

關於《星際爭霸戰》



在美國第一代的《星際爭霸戰》被稱為《Star Trek: The Original Series》也被簡稱為STTOS或者是TOS,故事敘述一個23世紀的太空世界,每一集的開頭旁白也敘述他們的目標:

宇宙,人類的終極邊疆。這裡敘述的是星艦企業號的旅程,它的五年任務,是為了要探索這全然未知的新世界,尋找新生命和新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these are the voyages of the starship Enterprise. Its five-year mission: 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new 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此句也成為ST迷的格言,這句經典台詞當然沒有疑問的出現在最新電影之中,那種感覺也令人非常懷念,除此之外也顯示那個年代,人類對於浩瀚宇宙未知世界的一種好奇與期待。

回到TOS的部份,上面有提到原始版本的派克最後成為「企業號」的第二代船長,電視正式版本的主角改為大家耳熟能詳的詹姆士T(寇特的爺爺名字的縮寫)寇特,而這腳色便由永遠的寇特船長威廉夏特納主演,而電影版本一到六集全由夏特納擔當主角,也是早前ST迷對船長的印象。前面有提到正式版本許多腳色都被撤換,僅有半人半瓦肯人的史巴克(李奧納德尼莫伊)依舊留在新團隊中,不管是有意或是無心,這個腳色往後的歷史定位絕不下於寇克船長。而在新作中老史巴克也參予前傳的演出,但此舉並非只是給人輾懷以往的故事,或者只是單純的向TOS或是電影版的前七集致敬,反而藉由老史巴克的出現,幫這已經三、四十年的大架構電影作新的解套,也因此,我在【波卡多試片室】: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星際爭霸戰》文中就有提到,因為老史巴克,這部電影不單單只是一個前傳,也是一個全新的故事。

那一定會有很多人在想,那為什麼出場的是史巴克而不是寇克船長,或者是史巴克與寇克船長一起出現呢?其實這又牽扯到電影版第七集《星際奇航記VII:物換星移》,寇克船長在片中因為跟第二代主角畢凱一起冒險,卻因此喪生(這部分後面再做詳述),也因此,此時的寇克船長基本上應該是已經在航行中迷失,或者是已經喪生在未來之中,也間接否定他出場的機會(畢竟現在威廉夏特納依然健在,是否出場就看編劇怎麼安排了)。

STAR TREK 40th Anniversary Tribute 1966 - 2006


關於新作與舊作主要腳色的介紹與差別:熟悉又陌生的國度:帶你走入Star Trek的世界(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波卡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