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發了
《Control》後(也因此等等很多都會提到這部電影),於是又把這部電影《24小時狂歡派對》再看一遍,看了以後除了你會更喜歡《Control》中的伊恩,也會讓你以另外一種角度去了解那個時代的樂團要事。

  電影是以英國知名唱片公司「工廠Factory Records」軸心人物東尼威爾森為主軸,來細數曼徹斯特的一些音樂大事,片中拍攝手法算是新穎,刻意營造出紀錄片的感覺,時而演員時而真實歌手在虛實間互換,而飾演湯尼威爾森的史蒂夫寇根,時而在劇情一個段落時跳脫劇情來段小段的解說或者來段OS,算是蠻特別的,而電影早期是以傳奇樂團「Joy Division」為主軸,如果有看過《控制》此片的觀眾就會更了解前半段的劇情,但是兩部電影在很多地方有所出入,但是在於《24》此片算很多情節大多過於拼貼,錯誤百出算是這部電影的致命傷,所以只能說這部電影只著重在某些事件的刻劃,但是跟史實絕對有很大的出入,而在伊恩自殺後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八零年代樂壇宣起一陣MADchester的風潮,而電影後半段就是在這風潮中大放異彩的「Happy Monday」,從這股風潮一直到The Haçienda倒閉,作為這段歷程的結尾,在電影中東尼不是一個很討喜的人,他簽下「Joy Division」大部分的功勞在於他的搭擋Rob Gretton(在《Control》中的羅勃讓《控》片充滿喜感,但是這部電影中的羅勃倒是沉悶的許多),但是在片中他參加伊恩葬禮時到是讓人感覺他門深厚的情感,那橋段算是我被這部電影唯一感動到的地方,而東尼對於音樂的執著不同於以往我們所看到的電影,身為一個老闆不以營利為主軸,把歌手的創作放在第一,也算是另人敬佩的地方,在電影中你可以見識到這不會唱歌、不會表演的男人,卻成為曼徹斯特,甚至英國樂團最大的推手,充滿傳奇與混亂的璀璨年代。

  稍微提一下,這部電影有段算是讓我蠻著迷的,他提到1976年6月4日《性手槍》第一次在曼徹斯特表演,當時只有四十二個觀眾,但是這充滿力量與魔力的演出,影響了往後的樂壇,Howard Devoto跟Buzzcocks,而後組成BUZZCOCKS(《Control》中有提到,「Joy Division」有擔任過他們的暖場樂團),除此之外還有Bernard Sumner與Peter Hook(而《Control》則是提到說Ian Curtis與太太Deborah也有參與這場盛會,當時的Stiff Kittens,之後的Warsaw也就是後來的Joy Division到後來的New Order,還有往後以Simply Red走紅的Mick Hucknall、John the Postman、知名
製作人Martin Hannett等,這場音樂會影響力是當初始料未及的,雖然只有42人~

東尼所問「最後的晚餐有幾個人?」

查爾斯「十二人」

查爾斯「耶穌十三人」

東尼問「凱薩被殺的時候有幾個人在場」

查爾斯「不知道,你告訴我吧東尼」

東尼「五個!所以閉上你的嘴」


如同最後的晚餐對往後宗教的信仰的影響,如同凱薩的死對往後羅馬的影響,這場42人的音樂會的影響,就像是丟下不小於前面兩個對於樂團的震撼彈,震撼了往後的樂團。

  這部電影在台灣金馬影展後就沒有在上映過了,電影上映時東尼還在世,在去年的八月十號他也與世長辭了,也算是一個時代的句點,「破報」去年有篇文章記錄著他輝煌的事蹟,如果有興趣的可以點選過去看看,其他關於他的電影也就只有《Control》的片段出現。

延伸閱讀:
永為曼城工廠英魂:Tony Wilson 1950-2007





  最後,這部電影的評價兩極,但是原聲帶倒是貝受好評,台灣沒有發行DVD,想看卻找無門道的人,至少可以去買張原聲帶來聽聽,裡面包含許多那個年代很棒的音樂。





TAG:英國電影 東尼威爾森 麥克溫特波頓 史蒂夫
寇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波卡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