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後的嬉皮The Music Never Stopped

國別:美


導演:吉姆柯柏格Jim Kohlberg


編劇:蓋瑞馬克思Gary Marks 關路瑞Gwyn Lurie


原著: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真情難捨》


演員:JK辛蒙J.K. Simmons《一個好醫師》 盧泰勒普奇Lou Taylor Pucci《人生入門課》 卡拉希摩兒Cara Seymour《玩火》 茱莉亞歐蒙Julia Ormond《自閉歷程》 坦米布蘭查德Tammy Blanchard《愛,讓悲傷終結》 米亞曼斯崔洛Mía Maestro《水與鹽》 
  

官方網站:http://themusicneverstopped-movie.com/


觀影感想(內容可能提及劇情,如未觀賞此部電影,請斟酌閱讀)



放下執著與堅持,我們應該學著尊重與原諒。


音樂是亨利(JK辛蒙飾)和賈伯利(盧泰勒普奇飾)共同的喜好,然而他們對於音樂品味卻迥然不同,對於政治的歧見更導致賈伯利在二十年前離家出走。二十年後,醫院傳來賈伯利流落街頭,被送到醫院後作了腦瘤切除的手術。手術後,賈伯利的精神狀態癡呆,對周遭反應遲緩,由於腫瘤已嚴重損害大腦,使得賈伯利無法再製造新的記憶,也就是說他一直認為自己還活在1968年,活在那個反戰、抽大麻、熱愛迷幻搖滾的嬉皮年代。

不想再失去兒子的亨利,發現黛安教授(茱莉亞歐蒙飾)關於音樂與腦瘤的研究,特別邀請黛安為兒子進行音樂治療。黛安發現賈伯利對於迷幻時期的搖滾樂,比如說披頭四、巴布狄倫、尤其是死之華合唱團的音樂特別有反應。當他聽到他們的音樂,他能侃侃而談、對答如流,殊不知這個年代已離他遠去。搖滾樂對於65歲的亨利來說等於“吵死人的音樂”,他對搖滾樂一點也不了解,但為了與兒子重新建立溝通的管道,他下定決心徹底研究60年代的所有搖滾樂團。



片中男主角之一的賈伯利他對於音樂有所憧憬,崇尚愛與和平的他與他保守派的父親有南轅北轍的認知差距。賈伯利玩音樂的夢想不被亨利肯定,甚至斥之以鼻,但是諷刺的是當初音樂這條路卻是亨利領他進門,從猜歌遊戲可以了解其實父親在他對於音樂夢想中佔有很大的地位,這也是賈伯利一直試著想被父親了解的原因。可是思想保守的亨利總是沒辦法拋開自己的成見,不論是對音樂的喜好(亨利喜歡古典樂,賈伯利愛好搖滾樂)或是政治立場(亨利是保守右派而賈伯利是激進的左派)。賈伯利在很多地方都試著讓亨利了解,但是父執輩的尊嚴與家庭地位,讓亨利認為賈伯利辜負了他的與期許,但是孰知他其實已經變成一種要求、命令了。


原本以為電影要不是類似《控制》或是《崩之戀》這類以音樂為主軸的電影,不然就是像《美麗境界》或是《睡人》這類探討精神疾病的故事,但是看完以後才發現,雖然運用許多知名搖滾音樂包裝,或是由真人真事的故事改編(請見下方延伸閱讀),但實際上他是一部探討父子之間的關係與衝突,點出了父執輩在教育上的保守與固執,總強押某種自己的想法與理念在孩子身上。以至於最後亨利其實是以一種彌補的心態去面對賈伯利,彌補那二十年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但是也許少點主觀與堅持,亨利與賈伯利可能會有不同的光景(入戲太深了...)。




電影很適合爸爸去看,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在自我主觀的認知下,卻扼殺了孩子追逐夢想的念頭;是否在期許及要求下,去思考孩子真正的感受。電影最後亨利與賈伯利拿到了死之華演唱會的入場券,那一幕真叫人熱淚盈眶,我深深了解,每個孩子最大的成就不是賺了多少錢,或是做了多大的事業,真正的成就是你的夢想能與自己的家人分享,誠摯推薦這部電影給大家~





延伸閱讀(一)


淺談《最後的嬉皮》:用支持代替反對,用鼓勵代替指揮


延伸閱讀(二)



電影改編英國著名腦神經學者奧利佛薩克斯的作品。敘述病患蓋瑞因腦瘤而造成嚴重的失憶症,但是卻音樂的記憶非常完整,尤其是60年代的搖滾樂。於是奧利佛藉著音樂治療該病患,1991年安排了蓋瑞與死之華的成員米奇哈特見面,並參加死之華的演唱會,並加此寫成論文「The Last Hippie最後的嬉皮」一文,收錄在《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上圖,天下出版)書中。


原文出處:http://citytalk.tw/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947&page=1&extra=#pid499457
 
電影預告





(電影片名取至於「死之華Grateful Dead」的The music never stopped)

電影海報



arrow
arrow

    波卡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