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ing Woodstock胡士托風波 

國別:美


導演:李安《色戒》


編劇:詹姆斯夏慕James Schamus 《色戒》 


原著:艾略特泰柏Elliot Tiber《大街Rue Haute》 湯姆蒙特Tom Monte


卡司:伊梅達史丹頓Imelda Staunton《事不過三Three and Out》 狄米崔馬 丁Demetri Martin《脆弱的心Paper Heart》 艾米爾賀許Emile Hirsch《自一大道》 傑佛瑞狄恩摩根Jeffrey Dean Morgan《守護者》 尤金李維Eugene Levy《博物館驚魂夜二》 丹富樂Dan Fogler《星際大戰粉絲男孩Fanboys》 李佛薛伯 Liev Schreiber《X戰警:金鋼狼》


官方網站:http://www.filminfocus.com/focusfeatures/film/taking_woodstock/


觀影感想 (內容可能提及劇情,如未觀賞此部電影,請斟酌閱讀)


  1969年舉辦為期三天的「胡士托音樂會」,這場一直被視為音樂界神話的盛會,如今已經邁入四十週年。當年與會的年輕男女,現在都已白髮蒼蒼,許多與會的巨星早與殞落,但是這段被視為傳說的音樂盛會卻不停的被人傳頌著。以往一直被視為自由民主的美國,在那個反戰激烈及社會運動高張的動盪年代,並非那麼的開放與自由。對於性與種族的歧視,讓人很難與現在的美國畫上等號。可是如同狄更斯【雙城記】所述:『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當時的人民雖然生活於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卻因此創造出一場和平與愛的傳奇。


  不論是參予這場盛會,或者是聽說這場盛會的人;身楚那個年代的人,又或是生長在而後世代的人,都被這場音樂盛事給深深感動。很難想像一場演唱會能有那麼強大影響力,發生在我還沒出生的時代。雖說沒有親身與會,但是在求學的過程中,偶然的被《伍茲塔克Woodstock》這部紀錄片的影片紀實給深深感動。那時候才對所謂的搖滾精神有所頓悟,當時的我心想「如果搖滾真的有一個形式上的精神,伍茲塔克就是那所謂的精神象徵」。幾年後伍茲塔克因為幻化為胡士托,這場被不斷歌頌著的盛會,又再度勾起所有人對於這為期三天的無盡感動。



  [劇情簡介]1969年,室內設計師艾略特泰柏(狄米崔馬丁飾)原本在紐約工作,因為父母一再的懇求,決定回到家鄉重整岌岌可危的家族事業---快要倒閉的破爛汽車旅館,正當艾略特還在苦惱要如何挽救這間旅館時,他聽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那就是隔壁城鎮推掉了『胡士托音樂祭】的舉辦權,於是他毫不猶豫馬上打給音樂祭舉辦人,邀請他們來白湖鎮舉辦萬眾矚目的『胡士托音樂祭』,希望音樂祭的人潮可以為乏人問津的旅館帶來生意。


  在電影推出前,我就按耐不住去買了原著小說來看。【胡士托風波】這本小說是主角艾略特泰柏的自傳小說,在書的前半段除了敘述他與家人格格不入的關係外,也露骨描寫他的性向以及對於性愛的渴望與病態。當初邊閱讀時邊思考著,在《色戒》後,李安又挑起他擅長描寫的同志題材作為創作的主軸。相較於《囍宴》及《斷背山》那種內斂、壓抑的情感,艾略特泰柏的《胡士托風波》顯得開放或者可以說是放縱許多。而小說取名為【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
】,其實與我們以往印象中的《伍茲塔克》紀錄片有所差異,也因此不論小說或是電影,對音樂的部份都少有著墨。簡言之這本小說其實就是架構在「伍茲塔克音樂會」的一個故事。也因此在看完小說後,讓我充滿好奇,卻也有點失望。好奇是李安這次要怎麼去詮釋艾略特泰柏內心對於愛情的渴望與掙扎;失望的是當初希望藉著電影重溫音樂盛事的期待。


  於是我抱著矛盾的心情進入電影院,電影開始沒多久,便意識到電影其實不同於幾天前才閱讀完的小說,讓當時在戲院中的我腦袋裡起了不小的衝突。《胡士托風波》像是撕烈般的在我腦袋裡,變成李安版與艾略特兩個相似卻相異的兩個故事版本。前面提到,艾略特在小說中非常詳細的描寫著他對於自己性向的想法與感覺,前三分之一對於自己性向以及對於性愛的想法與從小到大的經歷。但是電影相較於小說,書中同志間性與愛的描述隻字不提,片中僅有幾幕以隱喻的方式輕輕帶過主角的性向。很多人說李安這樣是為了把這部電影將主軸放為主角與家庭之間的描寫,可是我覺得不然。在小說中因為在那壓抑、不開放的年代,主角艾略特在面對自己的性向的掙扎以及對於家人的認同的追求,藉由這場充滿愛與和平的音樂會,對家人開誠佈公真實的自己。也因為有那些故事的鋪陳,才讓故事那麼的感人、真摯。在閱讀小說時,書中的點點細瑣的故事串聯著,給我某種《搖滾芭比》、《冥王星早餐》這兩部電影融合一起的感覺。但是李安抽離了這個元素後,就像是抽掉了小說的靈魂。也因此在故事末端父親與艾略特之間的真情告白,這當時在閱讀小說時情緒被推至頂端的章節,在電影中卻顯得突兀又單薄了許多。



  就在電影與原著的概念漸行漸遠下,對於胡士托這場音樂會的著墨也並沒有也增加許多。畢竟電影還是以主角自傳式小說為基本,所以也不可能添增太多與小說不符合的部份。片中許多橋段藉由畫面的分隔,讓電影看起來就像是一部類記錄片的劇情片,很多時候我感覺好像在觀賞《伍茲塔克》紀錄片的更新縮減版,男主角艾略特成為單純的紀錄片的導覽者。電影在兩面不討好的情況下,一直到結束,我還是不太明瞭著力點到底是在什麼地方。整部電影讓我較驚豔的地方也僅有男主角與福斯男孩與福斯女孩相遇,吃完LSD以後那飄然的感覺,那真正的人海,讓我有點理解《愛是唯一》中那段我不甚了解的橋段,一種無邊無際的歡愉。


  也因為電影沒有想像中的精采(對我而言),也是我在上映那天就去觀賞,到現在才打出這篇文章的原因。但是也不是全然否認這部電影,只是相較於原著,以及與《伍茲塔克》的紀錄片相比,這部片並沒有產生太多的共鳴。其實片中也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尤其是在演員的部份。電影網羅眾多非一線演員都有很亮眼的演出,不論是艾米爾賀許、尤金李維、丹富樂...等。尤其是李佛薛伯在片中戲份不多,但是每每出場都很搶眼。就像是小說中的腳色,粗曠卻迷人,這種兩極的感覺,很難想像還有哪個演員可以像他那麼適合這個腳色。


最後


  當年看完《伍茲塔克》紀錄片後,我帶著自己的熱情到了南台灣參加「春天吶喊」,可笑的是自己因為旅費準備不足,草草結束這趟自以為熱血的旅行。兩、三年後我終於參加了,但是卻發不如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美好,但是到現在卻難以忘懷那種感覺。我常常想這,要是能參加一場像是伍茲塔克這樣的音樂會,那會是什麼感覺。我像那種情緒,就像是漫畫家Harold 作石的【BECK搖滾新團】中,夢到撿垃圾那幕的感動吧~。


電影院告




電影海報

   

TAG:波卡多試片室 好萊塢電影 李安 艾略特泰柏 狄米崔馬 丁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波卡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